導讀: 小基站的主要應用場景有3種:一是在宏覆蓋中使用,主要用于增加網絡容量和提高邊緣速率,例如可部署在城市中的熱點區域;二是在宏覆蓋外使用,主要用于覆蓋“補盲”,如部署在郊區中的熱點區域;三是在室內使用,主要用于室內覆蓋...
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,運營商的網絡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容量壓力,室內和熱點區域業務的比重增長迅速,網絡熱點和盲點亟須靈活的部署方案來完善覆蓋。因此,如何提高網絡容量,滿足用戶日益旺盛的數據需求,同時降低網絡建設和運營成本?小基站(Small Cell)可以增加網絡容量,有效應對日益激增的網絡流量,提高宏基站邊緣覆蓋區域的用戶上網速率;也能適應各種回傳網絡,部署靈活快捷;還能與WLAN有機互補與融合,為用戶帶來最佳的移動寬帶體驗,是當前業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技術之一。
小基站應對數字洪流
數字洪流將越來越兇猛,預計從2010年到2020年,每年網絡流量將增加1倍,2020年的網絡流量將是2010年的1000倍左右。如何滿足流量爆炸性增長的需求呢?到了4G時代,小基站的作用將尤為突出,甚至比2G、3G時代更加重要。原因是4G的頻段較高,對建筑物的穿透力較差,而且4G本身的技術使得若需達到較高的傳輸數據速率時需要更高的信噪比。因此,小基站的深度和精確的熱點覆蓋更加有效。應用和推廣小基站將快速有效地解決流量激增問題。
小基站的主要應用場景有3種:一是在宏覆蓋中使用,主要用于增加網絡容量和提高邊緣速率,例如可部署在城市中的熱點區域;二是在宏覆蓋外使用,主要用于覆蓋“補盲”,如部署在郊區中的熱點區域;三是在室內使用,主要用于室內覆蓋,例如部署在辦公場所和家庭。
小基站的突出優勢是發射功率小、對站址要求低、工程實施簡單、設置靈活、成本低、頻譜利用率高等。宏基站與小基站聯合使用可形成立體深度覆蓋。
目前,業界各方都非常關注小基站的發展。國際標準組織3GPP關于小基站的標準工作較為全面,從R10開始研究和制定增強的干擾協調技術(eICIC)、協作多點傳輸技術(CoMP)、移動性增強、網管等標準。小基站相關技術是R12版本的最重要特征。
回傳網絡適應性更強
小基站采取基于IP回傳的扁平化網絡架構,由于無線資源管理與控制被分布至各個小基站中完成,其回傳帶寬需求更低,并且不需要采取指標要求很高的同步網進行傳輸,PTN、PON、ADSL等都可以作為小基站的回傳網絡傳輸方式。
在4G時代,小基站的回傳網絡方案主要有兩種:
——小基站直接通過回傳網絡連接EPC(核心網)。
該方案中,EPC和小基站間,需分配管理大量的IP地址,層2網絡非常龐大,管理成本和規劃成本都較高,并且不易擴容;同時大量的層2廣播報文也會對EPC造成沖擊,從而影響傳輸網絡的性能和吞吐量。
——小基站通過匯聚網關匯聚后連接EPC。
在這種方式下,熱點區域的負荷峰值在時間上的分布呈現不一致性,可以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兼顧傳輸網絡部署的成本;同時在匯聚點終結層2報文后,可避免層2廣播報文對傳輸網絡的沖擊,管理和維護成本均得到降低,將來更易擴容。
此外,針對4G小基站,我們可以利用低成本、廣覆蓋的已有駐地寬帶網絡資源(PON網絡)來實現更加密集的小基站無線回傳,與傳統宏站回傳方式(PTN、 IP-RAN)相比,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,還具有部署周期短、投資回報快的規模優勢。
小基站與WLAN互補發展
以前移動通信網絡的基站和WLAN(無線局域網)是兩條平行線相對獨立地發展,現在以及未來它們將會相互交叉,融合、互補發展。
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小基站和WLAN AP有著各自的特點與適用的場景,兩者雖然在部分業務和特定場景下存在一定的競爭,但都無法完全取代另外一種技術,因此會在較長時間內通過一種融合、互補的方式發展。
小基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、部署更靈活、具有電信級服務保障;WLAN具有固網的帶寬優勢,但離不開固網資源的支持。它們相互配合才能為用戶帶來最佳的移動寬帶體驗。